咨询热线:
0391-3582387

城市,怎样发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网站首页    技术交流    城市,怎样发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3月25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发布的有关城市发展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报告中称,中国是在过去30年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才能保证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如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是我们每一个城市建设参与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健康、有序的城市发展在快速城市化背景形势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化人口的主要吸纳地,会有更多的人来到城市,健康、有序的城市发展关系到更多人的生产、生活问题,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明显标志。

2、合理、有序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再生产的基础,为城市发展提供平台。健康、有序的城市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加大,城市或城市地区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更大的贡献。

3、由于城市具有商业、金融、教育、医疗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和水、电、气、暖等齐备的基础设施,同时具备科技、人才、信息等发展的优势,是区域生产要素的聚集地,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基地,在物质不是极大丰富的条件下,由于其强大的集聚效应,是未来发展的发动机。

4、健康、有序的城市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对区域的发展起着领导、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城市(城镇)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提供商业、技术、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服务功能,完备的城市功能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惠及农村、农业和农民,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然而在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目前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城、镇、村发展不协调:各级规划各自为政,上一级规划对下一级规划的指导作用,由于下一级强烈的发展愿望而不愿在其划定的圈里跳而失去应有的作用,使得下一级和再下一级的规模越做越大,出现了都有自然增长甚至是机械增长,出现了占地越来越大,出现了1+1>2的局面。如果这样,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的人口从哪里来,我们的用地从哪里来,18亿亩的耕地红线如何保证?

2、城市边缘区规划缺乏管理:新的《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但是没有与之配套的实施办法,造成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上的一些盲区。比如靠山的城市对山体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组团与组团之间的隔离带、城市边缘区的村庄建设与管理等等,由于没有法律法规的限制,使得这些地区随意建设,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市容。

3、基础设施不健全: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城市交通拥挤、居民居住条件差、环境和噪声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老城区自来水、天然气普及率和硬化道路比重低,污水、废物处理设施缺乏等。

4、道路系统不合理,结构不清晰:很多城市框架拉的很大,道路宽阔,尤其一些城市的新区,道路红线甚至超过80米,人均道路占地面积普遍较大,而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网间距却达不到国家的相关指标要求,有一点空地就要建成高楼大厦,没有起码的停车场地和人流集散空间,静态交通更是奇缺,在飞速发展的汽车时代,城市的交通问题越来越凸显。

5、产业布局混乱,特色不鲜明,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市里有市里的工业区,县里有县里的工业区,镇里有镇里的工业区,就连村里也有村里的工业区,你追我赶地招商引资,到处是工业园区,重复建设,盲目投资,产业雷同,特色不突出,用地分散,部门协作不够,集聚效应不明显,项目入驻时,规划跟着企业走,用地跟着项目走,浪费资源的同时,污染了环境。

6、城市文化不突出:一些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由于城市规划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布局雷同、风格相仿的城市街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显著的位置,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菲薄自己的文化内涵,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三、合理、有序的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经济的增长,使我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拥有了豪宅、私家车,拥有了为所欲为的生活方式;为这种生活而进行的再生产也耐不住常规的生产模式,而用更快、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对结果的迫不及待的追求:植物的正常生长已不能满足我们对发芽、开花、结果的正常生理周期,于是土粪变成了化肥,催熟剂、激素甚至是转基因技术等超现代的技术用到了我们正常的瓜果蔬菜和粮食生产;对经济增长和GDP的狂热追逐,非理性的工业发展,使得我们不惜以牺牲环境做代价,任凭垃圾围城,任凭周围居民甚至自己呼吸废气,饮用被自己工业污染了的地下水。对收入的增加、经济的增长充分享受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这种野蛮的增长模式必然会带来对正常的城市建设和经营秩序的破坏。

1、政绩工程、长官意志,再加上缺乏公众参与机制,导致一个个短命建筑如:13岁的浙江大学教学主楼、15岁的沈阳夏宫和19岁的五里河体育场、15岁青岛的铁路大厦等;修路的只是管修路,附属于道路的基础设施欠账,出现一个个“分期”工程,拉链式道路,天天挖沟现象。

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不协调,使得个别区域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现行的土地出让、转让条例和土地招拍挂政策,使得城边村、城中村改造由于拆迁密度过大,开发商也因成本太大而不敢问津,政府的主管部门也因技术上可行,政策上没有依据而进退两难。

3、旧城改造项目也常因开发成本过高而在容积率、密度、绿地率以及周围居民的日照标准等问题纠缠不休,也是目前群众上访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造成的中小学校服务半径过大,生源过载,缺乏起码的停车、人流集散场地。

4、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规划技术人员和管理手段捉襟见肘,注册规划师管理制度不落实,设计行业玉珠混杂,建筑设计单位也能做控规,而且只是就事论事,对甲方的要求言听计从,成为追求高额利润的“甲方”的帮凶,线内的建筑布局做的头头是道,线外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则是无暇顾及也无能顾及,使得原本过载的城市设施更加不堪重负。

四、健康、有序的城市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1、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办事。只有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乡村、城市发展与区域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城市发展的问题,找到城市合理、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那种不管条件和前提,只是跟风、求大的,以为招商、做大工业区是城市发展的灵丹妙药,这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这在浪费城市资源的同时,污染了环境,成为历史的罪人。

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投入,促进产业的技术升级,要改变过去高成本、低产出、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寻求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培育地方型、有产业基础的老字号产品和企业。

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加大城市发展研究,由原来的有病以后再看病治疗变成平时保健即无病防病,针对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机,进行专家会诊,做到未雨绸缪,临危不惧,有效面对;加强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科学辩证地对待城中村、城边村以及城市周边地区和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问题,探索性解决未来城市发展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

2、重视区域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时,往往把污染的企业放到城市的下风向(下水位),而下风向(下水位)不是其他城市的上风向(上水位)就是广大的农村,虽然城市环境得到了表面上的改善,但周边的农村环境却受到污染,这种殃及池鱼的做法,必然会因整个环境的恶化而自食其果。因此要重视区域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分析区域内各个村镇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有重点、分区域的对人口、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避免出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产业雷同、恶性竞争的局面,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3、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城市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基础,这也是城市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的理由,为此必须加大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水、电、燃气、热力等设施,重点补充市场配置中缺失的教育(如中小学校的规划与建设)、文化、体育、医疗等设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更新经营城市理念,引进民间资本,对城市设施进行社会化经营,通过拍卖、挂牌、出让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对从事城市运营的民营企业给于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扶持,弥补政府财政的不足,实现城市居民由生存型向生活型,进而向发展型的模式转变。

4、挖掘城市内涵,打造城市个性。只有不断的发掘沉积于地方的历史文化内涵,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才能使城市更加有个性和活力。保留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和遗迹,就是对城市历史的记忆,在记忆中传承城市的精神内涵,我们可以借鉴上海的新天地,借鉴把搬迁的企业建成城市的遗址公园从而记载城市的工业文明,而那种只是把城市道路宽不宽,广场大不大,楼高不高作为城市品位只做表面文章从而菲薄自身文化的做法,必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迷失自己。

对待城市规划和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早令夕改,特别是重大决策应该慎之又慎,在决策前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政府各部门的意见,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做到无悔,就是错了,也可以让建筑让历史说话而不是错了就用橡皮擦,出现一个个短命的建筑,反反复复没有一点城市的记忆。

5、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建立城市运营长效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康、合理的城市发展的“规矩”就是要求我们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适合我们城市发展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和运营的研究体系、决策体系、监督体系、反馈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等;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住房保障制度,使得住者有其居,大僻天下寒士俱欢颜,使城市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城市居民和专家学者对城市的发展可以献言献策;建立和完善城市运营的反馈机制,保证居民对其休戚相关的路灯不亮、垃圾乱倒、污水管破损等城市问题能有一个投诉和建议的渠道(如12345便民服务热线);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反应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有快速反应的网络联动,保证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只有完善制度和体系保证,才有城市健康、合理和有序的发展。

6、生态、节能和低碳是未来城市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保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始终贯彻生态的理念,重点处理好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顺应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去改天换地。“是在城市中建森林还是在森林中建城市”?对雨水是简单的排,还是采取措施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处理、利用,从而减少因建筑屋顶、路面硬化导致地面径流量增加?让“随手关灯”、“绿色出行”成为我们日常的行为习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杜绝使用一次性卫生筷、一次性笔、一次性包装袋、一次性……,实现低碳、节能、减排,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建设清洁、绿色、节能、健康、持续的低碳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任重而道远!


2018年12月20日 09:35
浏览量:0
收藏

详细信息

0391-3586029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