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391-3582387

城乡统筹之我见

网站首页    技术交流    城乡统筹之我见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如何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根据本人理解做此文章,旨在和大家一起探讨城乡发展之路。

一、城乡差别的原因与现状

城乡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要素上的城乡相互分割,而且还表现在社会结构要素上的城乡相互分割,从而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在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应急选择,其结果突出表现为发展程度的差异。在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农业成为工业发展成本投入的基本来源,此种发展模式在政治制度下给予了相应的保障。这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势必要求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之相适应,城市也随之与乡村在发展水平上拉大了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目前粮食价格提高不及农用工业品价格上升,仅就统计1989-1992年农产品收购价仅上升5.3%,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34%,剪刀差扩大了16.2%。另一方面随着农业机械的使用,生产投入的增多,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种田无利可图,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尽管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在增加,但无论是增加绝对值,还是增加幅度,农村远低于城镇,直至出现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98年的2.51:1增长到2007年的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而且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会更大。同时,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大。

2、现阶段生产方式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分户单干,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人为地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人多地少,仅靠责任田很难发家致富,很多农户只能通过撂荒的形式从农村和农业中转移出来,其行为带来了一系列效益的损失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三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手工劳动的机会大大减少,一方面农业收益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即使简单的劳动投入也能保证赚得一个基本的口粮,且不用交公粮,为此个别地方出现了买一个农业户口3000元的现象,这种沾光的做法和平均主义意识直接影响农业收益和城市化进程。

3、农民就业门路狭窄,致富无门。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和生产率的提高,手工劳作被取代的同时,劳动力更多地被解放出来,如果没有更多的就业渠道,会因生产成本的增加而更加贫穷,由于缺乏资金、信息和市场,农业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农村提供不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被释放的劳动力只有通过对城市的输出,即所谓的农村的“推力”;城市需求的就业岗位即所谓的城市的“引力”,不一定只是简单的劳动力,更多的需要是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可能,农民就业就显得困难重重。

4、现状的村容村貌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住宅布局混乱,不同地区差别巨大,即使在同一地区贫富差距也非常明显,有三层的小洋楼,还有几代同堂的土瓦房,质量参差不齐,道路不成系统,公共服务设施不全,基础设施缺乏。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我们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正在加剧恶化,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每家都有自备井,并且距离自家的旱厕不足10米远,并没有起码的防渗措施,原来是手压井,现在是潜水泵,为了保证良好的水质深度不断地增加,极大方便使用的同时,由于压力和自然的渗透形成一个个漏斗,严重污染地下水,甚至直接影响自身的健康。另外,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等农业环境和食品污染。

5、农副产品发展前景堪忧。由于化学农业和杂交良种的推广,我国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球的1/4,但消耗的化肥却占全球化肥总使用量的1/3,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为400公斤,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固然推动了农业增产,但这些化肥和农药不仅可能会污染环境(如地下水),而且食品中的化学残余物还会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6、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不全,服务滞后。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水、电、气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成为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的拦路虎。

7、部分地区污染严重,环境不佳。部分乡镇企业,承接了东部发达地区或是大城市淘汰下来的产业,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农村发展的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

依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城市社会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广泛,渠道手段多样,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广阔的需求空间和较高的购买力来挖掘市场空间,从而获取良好的收益;而农村社会依然处于由工业化道路造成的贫困落后局面,科技知识落后,就业面窄,基础薄弱,农村资源匮乏,农业效益低下,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因此本来购买力就低的农民无法通过在农村社会内部广泛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再加上市场信息反映灵敏度不强,无法应对市场变化,农民更是走不出低收入的怪圈,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1、发展机遇上先天不足。大量的投资项目和重点建设,由于区位、交通、信息、人才等的优势,往往选择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地区或东部沿海,如大型的教育、科研、金融、能源等项目,其他基础设施包括水、电、交通等也因配套需要而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使得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失去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污染、高耗能的项目由于受城市准入制度的限制却选择农村,在没有带来实际收益的情况下,却使环境遭到了破坏。

2、人才短缺是农村发展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农民仍是一个知识贫困群体,这是一种比物质上更难克服的贫困,但由于生产、生活、待遇等方面的差异出现了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急需人才而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城市大量的人才闲置,特别是大学生毕业分配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出现了大量的“北漂”一族、“上漂”一族、“郑漂”一族等,出现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

即使从农村出来的“精英”们,如考学、当兵甚至外出做生意或者“农民工”也不愿再回到农村去。在农村、在农业上耕作的只剩下“守着一亩三分地刨食”的人了,以至于常用老实巴交来形容他们,人才的缺乏或者流失导致农村发展缓慢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3、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城市是现代文明体现的聚集地,拥有交通、信息、市场、资本一系列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而农村一样也不占。比如,高速公路,它连接的是点与点,出口是在市与市、城与城之间;随着铁路提速,“D”字头和谐号列车连接的是更大的点与点,只有大城市受益,损失掉了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比如:高速公路和铁路从自己家门口过,自己却上不去、下不来,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被弱视和边缘化了。

4、农村传统消费品市场在工业化进程中受到冲击。过去农村的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是自供自足,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大量生产生活用品逐步为专业化、市场化的商品所代替,致使农村生产生活所需物品的70%,甚至达到95%都来自于农村之外的城市市场,农民在商品的交换中由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无形中又被城市工业赚得丰厚的利润;而在农村因农副产品品种单一并没有形成应有的产业链条,再加上交通不便,缺乏市场等而使得在其博弈中明显处于劣势。

5、农村的建设与管理手段及措施有待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都有严格的行政管理、技术和质量管理,有严格行政审批程序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而在农村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较小,投资少技术薄弱而疏于管理,导致农村建房随意性很大,既无设计也无质量监督管理,致使带来一系列质量隐患。在村镇规划方面缺少分析研究,不管区域环境和现状地形特征,只是横平竖直画上几条路把房子摆进去,形成一个个豆腐块,没有起码的道路分级,空间环境组织。部分官员的好大喜功和个别技术人员不负责任,在丝毫不顾忌农民主观意愿的情况下,贸然地把一整套的城市规划的概念和手段如总体规划,甚至是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这套东西一股脑地带到农村去。这种“照猫画虎”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并没有从实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相反给农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现阶段城乡统筹的意见和建议

党中央一系列以工养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的要求,按照“三集中”原则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向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发展。建立健全良好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观,理性对待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农村,有许多传统的做法是很好的,其做法本身就体现了资源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果改掉原本合理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如人和动物的粪便处理方式上,其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农家肥,即使是用抽水马桶,也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回收利用,如果只是照搬城市的做法,设计污水管网甚至是污水处理厂,那么在增加投资和运行成本的同时,污染了环境而得不偿失。在此我们可以利用粪便建立沼气池,也可以借鉴韩国的“厕所革命”的做法,“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粪便化解器’,建房时将其埋在地下,与厕所的管道相连,粪便进入容器后,通过电器化解,不仅可以消除异味,而且还能发酵成为优质肥料”。

2、规划先行,实现区域要素合理布局。统筹并不是一定要一视同仁,一体化也不是一样化,而是要与城市错位发展,合作共赢。即使不同地区的农村也要根据其不同特点理性地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资源及现有的产业基础对每一个村镇进行分析、研究,寻求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

做好城乡区域统筹规划,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分析区域内各个村镇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有重点、分区域的对人口、产业进行规划布局,通过村镇体系规划,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严格避免出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产业雷同、恶性竞争的局面。

在产业的选择上,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如新郑的“好想你”枣业系列产品、淇县的裕丰果业、偃师缑氏镇的葡萄种植及其酿酒产业等

3、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就业。推进“户籍”改革的同时,更要有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保证失地农民有所劳、有所养,没有真正的就业,只能是虚假的城市化,只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失地农民或是从土地上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出路有两条:一是向城镇转移成为产业工人,这是主流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二是就地转化成产业农民。不管是产业工人还是产业农民,随着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有能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而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为此在农村成立农业技能方面的学校和专业,开展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和相近产业的技术工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4、实施农村人才开发战略。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大批勇于创新、素质优良、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营造人才发展宽松环境,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和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努力改善农村人才的创业环境,按市场经济规律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条件,结合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把农业方面的能人尽可能多的吸引到农业上来,让人才自愿下乡,真正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依靠人才开发实现对农业结构层次的科学调整,将农业的产业链延长,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副产品质量监管,培育农副产品市场。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生产、加工“绿色”、“无公害”食品,建立严格的监督保障机制,进而鼓励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广阔前景和丰厚利润的有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农副产品的保护和监管,重点在农业及其相近和相关的养殖、药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发展上,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农副产品没有合理的利润就不可能有合格的质量,没有合格的质量就不可能有市场,应加大对农副产品生产的保护力度。对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要有严格的制度保护和监督管理,通过有力的举措,为农副产品的生产构筑一个十分安全、稳定的保障体系,促进农业及其相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6、规划建设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农村和城市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城市建设的东西照搬到农村去。生产方式的转变将促使生活方式的某种转变,在农村,由于城郊农村、平原农村、山区农村地理位置不同,农村规划建设也应区别对待。

在城市郊区的农村,应以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为目的,严格控制基本建设量,保证城市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在其服务城市的市场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平原农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将耕地连接起来,有利于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拆村并点,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山区农村,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简单的进行合并,会带来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不便,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对其迁、并时必须慎之又慎。

7、完善服务设施体系,构筑农村发展平台。在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应使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现代文明、现代经济和科技恩泽的机会,可以享有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不再为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而担心,可以有尊严地生活在农村;加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点要放在水、电、气、暖等方面,能使农民具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进一步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以国家干线交通路网为依托,在村村通、户户通的基础上,建立结构明晰、快速有效的人流、物流交通网络,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平台。

8、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城市规划时,往往把污染的企业放到城市的下风向(下水位),而下风向(下水位)不是其他城市的上风向(上水位)就是广大的农村,虽然城市环境得到了表面上的改善,但周边的农村环境却受到污染,这种殃及池鱼的做法,必然会因整个环境的恶化而自食其果。因此保护环境不仅是城市没有污染,农村也不应有污染,不光要改善城市环境,而且也要保护好农村的田园风光。应在更大的区域范围进行产业的布局规划,加强对城市和农村更大的区域环境予以保护。

四、结束语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城乡统筹不是要城市去等,而是要农村来赶,反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强,增加自身的造血机能。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将促使土地的流转,通过对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逐步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在农业上更大的产出。会更有利于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城乡统筹,应该是城乡相辅相成,工农业和谐发展。城市是现代化的城市,农村是现代化的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2018年12月20日 09:41
浏览量:0
收藏

详细信息

0391-3586029

新闻中心